四川小自考 四川小自考课程购买入口

2005年10月“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串讲资料(北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5:53 编辑整理:四川小自考网 【字体: 【加入自考交流群】

心理卫生的内容:首先,是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同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其次,是根据人生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包括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制定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保健的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卫生的原则和方法,第三,是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个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第四,是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心理卫生的定义:是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周围世界的良好影响,维护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并对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使人处于一种完整的健康状态。

 


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视为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比尔斯是创始人。

 


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1、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模式。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著名论断就是由马斯洛提出来的。2、罗杰斯的机充分发挥者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美国心理学家。3、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奥尔波特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好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健康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

 


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2、了解自

 


我,悦纳自我。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已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3、

 


接受他人,善于人处。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

 


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4、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

 


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

 


极投身于生活,并在活动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已的个性和聪明

 


才智。6、能适当地表现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

 


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但一般不会持久。他们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已的情绪。

 


健康的情绪状态有3方面标志:1、情绪稳定,一个人的情绪活动不稳定,变化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2、心情愉快。如果一个人经经常心情低落或紧张不安,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3、情绪变化有其适当

 


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受到挫折反而高兴,受人表扬反而沮丧;或者事过境迁之后,一个人仍旧沉溺于原有

 


的情绪中长期不能自拔便是情绪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7、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的主要标志:1、

 


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3、

 


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已的心理行为;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

 


征。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

 


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直多岁的少年外出时总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

 


表现。此外,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子过于男性化,男子过于女性化,“娘娘腔”

 


则易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影响正常的生活。

 


根据以上表现,可将心理健康的定义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

 


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心理健康评估的原则:1、个体心理活动要与生物学特征相符2、个体心理活动要与客观环境相符。心理是

 


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保持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人的心理行为若与外界推动同一性,就难以为

 


人理解:或为环境氛围所迫,产生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的紧张和焦虑。3、个体心理活动内部各成分间协调

 


统一4、人格的稳定性。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上述标准仅适合大多数人,没有全

 


部达到上述标准的人并非意味着心理不健康,但在某一标准方面极端异常的人,必定是属于心理异常。第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第三,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时间概念,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偶

 


尔出现不能成为心理的依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第四,心理不健康不等于有精神疾病。第五,心理健康

 


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第六,尽管有关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人们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是,上述四条原则

 


性的标准却是心理健康者必须要做到的。

心理卫生的任务:1、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心理卫生意识2、研究影响心理健康因素及其作

 


用机制3、研究并制定维护和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探索预防、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

 


常状态。是对许多不同种类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

 


心理障碍的判别标准:1、以个人作为标准2、社会适应标准3、统计学标准。一种心理活动在同等条

 


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则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社会常模),这种心理就是异常的。

4、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或病理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

 


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人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0种两大类)

编码

 


 疾病的名称

 


0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意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

 


7

 

 精神发育迟滞

 


8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

 


析和识辩,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各力又称内省力。如神经症患者,大

 


多数具有完整的自知力,他们主动就医。精神病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序的自知力缺陷,精神病的初期,有些

 


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特点和类别:1、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有重

 


性精神疾病的症状,而且其本人对此缺乏自知力,缺乏深入分析批判的能力。其主要的疾病有脑器质性精

 


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等。2、非精神病性精

 


神障碍,其表现为不具备精神病性症状,有自知力。主要的病症有神经症、进食障碍、睡眠与觉醒障碍、

 


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等。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

 


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

 


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从社会因素论述心理障碍发生的原因:1、文化影响。A、气功偏差。B、缩阳症。C、在马来西亚、印尼等

 


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有拉塔病、行凶狂;2、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

 


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潜能的发展。A、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会

 


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B、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3、环

 


境干扰。 如大气污染、噪音干扰、交通混乱、居住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动荡等,都可增加人的心理

 


和躯体应激。同时,新迁居到一地的移民与当地居民以及他们原来所在地的居民相比,更容易产生各种各

 


样的躯体或心理的异常。4、生活事件,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它们对个体抵抗力的影响

 

就会累加,个体的心身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定义,特点以及常见此类疾病: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

 


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此病特点是:1、心理社会因素是造成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起主导

 


作用2、临床主要表现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密切相关3、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精神症状相继消失4、预

 


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常见的是有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如气

 


功所致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反应等。

 


急性应激反应定义、临床表现:急性应激反应又称为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临床表现:1、以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的表现;2、以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表现;3、情绪障碍;4、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1、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它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地回想遭受创伤经历和体验,如同电影中“闪回”,在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忽然感到似乎事件又在重演,因而发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患 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和环境,似乎已经遗忘了此事,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对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不愿提及和不感兴趣。3、警觉性增高。患者警觉性过高,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有的可表现出难以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或易。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集中也不能持久。

 


神经症:是对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

 


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其心理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如病程不足3个月或仅有

 


一次短暂发作者,可称为神经症性反应;病程超过三个月可考虑神经症的诊断。

 


神经症的特征:1、发病通常与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2、症状复杂多样,但临床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3、病人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其症状妨碍了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4、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

 


发病的基础5、病人对症状有自知力。神经病人能觉察到自已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6、

 


感受到精神痛苦,常有迫切治疗的要求。

 


神经症的类型: 1、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2、恐怖性神经症  3、强迫性神经症4、抑郁性神经症5、

 


癔症6、疑病性神经症7神经衰弱8、其它神经症

 


焦虑症:它是以焦虑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一种障碍。焦

 


虑性神经症有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

 


焦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人的素质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其病前性格常具自卑胆小、对

 


困难估计过分、遇挫折过于自责、自信心不足、易紧张焦虑等特点。心理社会因素可诱发本症发生。

 


广泛性焦虑障碍:精神性焦虑是本病的核心症状,包括担忧、紧张、不安全感和害怕等不同程度的表现。

 


惊恐障碍:又名急性焦虑症,是以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类型。

 


恐怖性神经症:是指对某一特定事物或处境产生强烈的害怕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焦虑症状和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简称恐怖症。可简化为三类:1、场所恐怖症2、社交恐怖症3、简单恐怖症。
 
 


场所恐怖症:患者的对象为特定的公共环境或场所。

 


社交恐怖症:患者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有“赤面恐怖”“对视恐怖”

 


简单恐怖症:又称物体恐怖症。患者所恐怖的对象主要为特定的物体。

 


强迫性神经症及临床表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临床上根据其表现的性质,强迫症状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1、强迫观念A、强迫思维B强迫表象C强迫性恐惧D强迫意向,又称为强迫冲动2、强迫行为,A屈从性强迫行为B对抗性或控制强迫行为。

 


抑郁性神经症:又名神经症性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患者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疑病性症:简称疑病症,它是一种对自已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自已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

 


体疾病,经常述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

 


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

 


癔症:又称癔病或歇斯底里症。是指在不良人格基础上,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作用引起的一种心理障

 


碍,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推敲以及精神异常,

 


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

 


癔病的发病机理: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癔症性格的四个特点:1、高度情感性,情感反应强烈鲜明,但肤浅不稳2、暗示及自我暗示性强3、以自

 


我为中心4、丰富想象,甚至以幻想代替现实。

 


癔症临床表现的类型:癔症初发年龄多在16—30岁,女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两个类型:1、转换型,

 


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2、分离型:其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躯体障碍包括:1、感觉障碍2、运动障

 


碍3、自主神经障碍。精神障碍包括:1、情感爆发2、意识障碍3、身份障碍,包括双重或多重人格、鬼

 


魂附体等。

 


器质性精神障碍由哪些因素引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一组具有多种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与影响大脑功能

 


的躯体疾病密切相关,或被认为是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一组精神疾病。可由以下因素引发:1、感染因素,

 


如细菌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等所有影响脑膜和脑组织的疾病。2、创伤性因素,如由意外或癫痫脑部损

 


伤3、中毒,如化学制品,酒、药过量及戒断反应4、肿瘤,如颅内肿瘤5、代谢紊乱,如内分泌障碍、营

 


养代谢疾病6、退行性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分裂症及临床分型: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直辖市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临床分型:1单纯型2青春型3、紧张型4、偏执型

 


情感性精神障碍及类型: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理境障碍,是指经心境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

 


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本病可表现为

 


躁狂相和抑郁相。1、躁狂症的表现A心境高涨B思维奔逸C活动增多D其他症状2、抑郁症的表现A抑

 


郁心境B思维迟缓C意志活动减退D躯体症状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其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障碍,也称变态人格,

 


病态人格

 


人格障碍的特征:1、严重的人格缺陷2、对自已的人格缺乏自知力3、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

 


4、人格偏离相对稳定5、智力正常,无意识障碍6、早年开始

 


人格障碍分类:1、偏执型2、分裂样3、反社会型4、冲动性5、表演型6、强迫型7、焦虑型8、依赖型

 


胎儿的感觉:胎儿在第10周左右已有压觉和触觉的功能。味觉、嗅觉和视觉的功能约在30周产生。胎儿4、5个月时已具备听到声音的所有条件,其听觉几乎与成人相等。

 


起初只能用超声波检查出胎儿的运动,到16周后,孕妇便能自己感觉到胎动,一般每小时3-5次。

 


母亲的情绪与胎儿的联系:对孕妇的精神刺激,能激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及内

 


分泌素,这些化学物质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从而影响胎儿的身心机能。积极的情绪会使血液中

 


增加有利于健康发育的化学物质,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使血液中增加有害于神经系统和其它组织的物质。例

 


如当孕妇情绪过度紧张时,肾上腺皮质激素逸会分泌过多,可能阻碍胎儿上颌发育而形成腭裂;长期处于

 


忧郁的孕妇,血中营养成分不足,往往会引早产或造成胎儿瘦小体弱。

 


胎教:实际上就是孕妇在孕期注意心理卫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提供良好的外在刺激,直接或间

 


接地促使胎儿正常发育成长。

 


音乐胎教的好处:首先,有节奏的音乐和可以刺激生物体内细胞的分子发生共振,使原来过于静止和休眠

 


状态的分子和谐地运动起来,以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其次,它作为一种能量和信息,音乐对于孕妇兼有

 


物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专家认为,优美的音乐能促进孕妇分泌适量有益健康的激素和酶,起到调节血流

 


量及兴奋神经细胞的作用,从而改善胎盘供血状况,增加血液中有益成分;对孕妇本人则具有调节情绪,安

 


神养心,使人精力充沛的作用。3、有人做过观察统计,认为经过音乐胎教的孩子多数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

 


力、有更好的节奏感。他们多表现性情活泼开朗,爱唱爱跳。有人认为,音乐胎教所赋予孩子更发达的听

 


觉感受力还有助于提高孩子对语言(包括外语)的学习能力。总之,音乐胎教的目的不仅在于对胎儿的听

 


觉机能的训练,也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情绪的丰富与稳定。

 


胎教时应注意:1、科学的态度,正确的目的2、必要的知识,冷静的头脑3、适宜的程度,可靠的方法。

 


无论哪种胎教方法,都有适宜的刺激方法和定时定量的问题。

医学上以1周岁以内为婴儿期,而心理学上则以出生到3岁为婴儿期。适应外界环境,满足生理基本需求,

 


熟悉和依赖母亲是婴儿的基本心理需求。而吃奶、便溺、睡觉,则是婴儿期生活中的三件大事。

 


轻抱和抚摸婴儿有以下好处:1、增加安全感,获得爱的感受2、促进生长发育3、有助于了解身体状况

 


提倡母乳喂养的好处:1、母乳喂养经济、卫生、方便、乳汁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吸收;2、母乳中各种营养丰富,而且各种营养成分构成比例十分合理,最符合婴儿人体重理需要,容易吸收消化。3、新生儿免疫机有尚未发育完善,体内缺乏免疫球蛋白,特别是保护胃肠道和呼吸道粘膜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4、更为重要的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吃奶时,妈妈微笑着、拍着、抚摸着,孩子不但吸着奶,而且饱受了母爱温暖的情感,使婴儿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母婴之间频繁接触,加强母子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这对早期启迪婴儿智慧,认识外界事物,顺利完成心理发展的学习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增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心理保健意义。

 


婴儿期心理卫生:1、提倡母乳喂养2、搂抱和爱抚是宝宝身体的”维他命”3、按照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地进行心理行为教育4、重视早期启迪智慧的教育5、优化家庭的心理环境6、反对高压棍棒教育和吓唬孩子.

 


生理性断乳期:婴儿一般在10-12个月就应及时断奶,这是第一次“生理性断乳期”(另一次是青少年期的“心理性断乳期”)。断奶不单是营养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失去母亲怀里吸吮和偎依的机支,处理不好会对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断奶过急、或和孩子暂时隔离,采取强迫手段,甚至有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贴一块大膏药等,都可能引起婴儿的情绪障碍。

 


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训练:婴儿1岁半至2岁后才逐渐开始具备控制膀胱和直肠的能力,因此,对婴儿大小便的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从18个月后开始训练为宜。

 


婴儿言语训练:言语训练越早越好,从初生起父母就要跟孩子说话,1岁之前是语言的准备时期或语言开始发生的时期,2-3岁是婴儿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一般说来,从4个月开始,就可都婴儿发音,使 他们的发音器官得到锻炼。

 


幼儿的个性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三岁儿童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2、目的性,独立性和自觉性逐渐发展。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1、在游戏中成长。1、玩具和游戏是孩子长知识,诱发儿童思维和创造力的最好途径。儿童在游戏中,由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必须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观察、去思考、去记忆,这可促进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锻炼其身体的技能。同时,在游戏中要遵守游戏规则,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而游戏能帮孩子学习相互协作、向他人学习的精神,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已的心理行为,培养儿童的自觉性和道德品质,锻炼幼儿的意志和性格。2、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子女的表率,并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必须从婴儿时期就训练儿童专心进食,要在一种安静、温暖的气氛下喂食。大人也要做好榜样来影响孩子,科学进食也很重要,如饭前不要给孩子吃零食,尤其是甜食。3、重视对话式教育。探索新事物,好奇好问是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渴切需求,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开发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做父母的应该不厌其烦的、正确地用浅易简明的道理予以解答。同时,父母要时常给幼儿讲故事,通过故事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处世为人的生活哲理,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净化心灵和鼓励将来奋发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4、重视幼儿早期社会化学习。当孩子长到了三、四岁时,家长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引导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与同龄伙伴友好相处,多为他们提供与同龄小朋友结伙、交往的机会,并教会他们待人有礼貌,学会与长辈见面时如何打招呼等等,使他们的交往能力随着心理活动的发展而获得发展。5、重视幼儿独立的愿望。幼儿三、四岁左右,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就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铪强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 。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家长要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和引导帮助儿童的独立行动,促进各种生活技能的发展,如鼓双手使用(如拿筷子、提篮子等)的行为技能。对孩子的无理哭闹不予理睬,不作无原则的迁就。

 


游戏种类分为:1、活动性游戏。主要是为了锻炼儿童身体素质和灵活反应,增强肌肉力量,为日后适应优育运动打下基础。2、知识性游戏。通过游戏,寓教于玩,灌输知识,提高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且有利于记忆。3、创造性游戏。利用儿童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以及好动的特点,可在游戏中有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4、心理性游戏。又称社会角色游戏,它是指通过有意识组织情景,群体角色扮演和变换,让儿童认识各种角色的任务和意义的一种活动,有助于心理社会化学习。

 


学龄期儿童:也称小学儿童,指的是从6—7岁至12—13岁年龄段的儿童。

 


从心理卫生角度论述儿童健康人格应注意的问题:1、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合群的性格,同伴相处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素质,也是EQ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组织儿童相互接触是培养合群性格的最佳策略。2、培养积极进取的性格。现代社会要求人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应顺从社会发燕尾服的必然趋势,使孩子从小形成积极进取的性格。3、培养坚强的意志。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在独立生活中锻炼了孩子的意志,提高了孩子行动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其次,还应该给孩子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另外,要教育孩子确立行动的目标,培养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4、培养孩子从小心胸开阔。从小注意培养儿童有宽广的胸怀,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个人要善于接纳和容忍他人和自己的不足和失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1、自信是儿童成长重要的心理品质。自信,简单地说,是一个人对自已的感觉或评估2、支持孩子大胆的去做事2、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话3、多给孩子实际的赞美和鼓励。

 


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儿童心理障碍:指在儿童期因某种生理缺陷、功能障碍和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心理活动和待业的异常现象。有以下几方面:1、特殊功能发育障碍2、广泛发育障碍3、儿童多动症4、品行障碍5、情绪障碍6、抽动障碍7、儿童少年期其它行为障碍如:口吃、排泄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儿童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此儿童的心理和待业变化达不到心理障碍的程度,或者持续的时间较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说谎的具体表现:说谎话,可以解释为明知是虚假的东西,但出欺骗他人以获取好处的目的而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叙述。儿童说谎的具体表现:1、对事实的歪曲2、夸大事实3、嫁祸于人。

 


如何纠正说慌:1、增强自我认识,当孩子为否某事而说谎时,你要帮助他们复述事件的整个过程,并认清他自已所起的作用。2、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慌时,不要一笑了知,否则,便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3、正确运用奖惩手段

 


口腔习惯性反应:吮指头、咬指甲、舔嘴唇等一类口腔活动为儿童早期习惯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每当情绪紧张时,此类反应又可出现,显示了患者人格退化。吮指头者多曾遭受哺乳的挫折,如断奶过早或过急等;咬指甲、者可能有无法表露的情绪问题,或因身处紧张环境需咬指甲以解除其心理紧张,舔嘴唇本为唇干知燥的反应,但也可形成习惯。

 


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仍不能控制自已的排尿,在白天或夜间反复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

 


如何治疗遗尿:1、心理疗法。首先父母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患儿,帮助儿童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消除紧张、恐惧、自卑及不安情绪。利用阳性强化法,即不尿床时给予表扬、奖励、绝不可耻笑、嫌弃、责骂或体罚孩子。若因自己的尿湿觉得无助、羞耻或充满罪恶感,自信心常由此而动摇。2、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和功能训练。排尿功能训练方法很多,如憋尿训练、定时唤醒及床垫警铃法等。

 


口吃:是一种言语节律障碍,表现为说话时声音不自主的、重复延长或阻滞而不流利。

 


口吃的种类:1、发育性口吃。是由于2-4岁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造成,是言语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发育性的口吃会逐渐消失。2、病理性口吃,口吃主要是精神刺激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的结果。家长常常对孩子期望过高,态度过于严肃,很少给孩子温暖的感情交流等,也是造成儿童口吃的因素。

口吃的治疗措施:1、首先要消除患儿对口吃感到自卑、讲话时心理紧张的情绪,解决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2、正确对待口吃的孩子,不要强行纠正,避免处罚或歧视。否则会产生恐惧心理,使口吃更为严重。3、及时采取口吃矫正训练治疗的方法,鼓励患儿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环境中纠正口吃。4、口吃严重者可服用小剂量氟派啶醇或抗焦虑药治疗。

 


儿童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夜惊、梦魇、睡行症、磨牙或说梦话等

 


夜惊:是指睡眠时产生的惊恐反应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不时哭喊,呼吸急促,出汗,有时瞳孔放大。出现夜惊的原因:1、儿童忽然离开亲人2、受到父母或老师的严厉责备3、经常听激动兴奋的故事或睡前观看紧张恐怖的电视,导致他恐怖和情绪不安。

 


梦魇:是一种发生于睡眠时的惊恐反应,多见于8-10岁的儿童。它是指极度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气或行不到帮助的一种令人惊恐的梦。

 


睡行症:好称梦游,大约15%的5—12岁儿童有这种现象,其中1%--6%的儿童有持久的梦游,男孩多见。梦游属意识内容障碍。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简称,有此国家称之为注意缺陷障碍,它是指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明显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

 


多动症的临床表现:1、活动过度2、注意障碍3、情绪不稳4、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与好动儿童的区别: (见书)


儿童情绪障碍:是指特发于儿童和少年时期,以主观痛苦和焦虑为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怖、抑郁和持续忧伤的一组病症。

 


焦虑状态的三种类型:1、分离性焦虑:是指与母亲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过分的、持久的和不现实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儿童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多见于学龄前儿童。2、回避性焦虑障碍3、过分焦虑障碍

 


抽动障碍:是指反复、迅速。无目的、不自主的单一或复合肌群的收缩,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它包括:1、一过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抽动类型,以总单纯性或一过性抽动为特征,一般以眼肌、面肌和颈肌抽动为多见。本病起病年龄以5—7岁占多数。2、慢性抽动障碍3、抽动秽语综合征

 


儿童孤独症:是起源于幼儿期特有的严重的广泛发育障碍。以极度孤独、对别人缺乏情感反应,言语障碍、运动刻板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2、言语交流障碍3、重复动作和特殊的姿势4、感知觉的异常5、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6、智能障碍

 


青春期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2、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3、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期4、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

 


断乳期心理:指青少年随着青春期身心发育成长,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开始自行考虑、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时期。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发展的标志。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及自我调节等形式。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特点:1、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天真和顺从,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独立生活,竭力摆脱管理,还往往自以为是。是青少年中较普遍的现象,称之为“断乳期心理”2、“成人感心理”和独立性是青少年心理上的独特现象。3、青少年又具有依赖父母的需要。

 


青春期是从处于依赖性的童年期发育到独立自主的成年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童年期的一些痕迹,又具有成年期的一些萌芽,常表现为似成熟又不成熟,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又要适应。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应做好以下工作:1、正确引导自我意识。针对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倾向,父母应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经常进行双向心理交流,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缩小“心理代沟”;学生在不违反学校纪律的前提下,老师应该尊重青少年的独立和创造性;2、开展科学的性教育,性知识教育应该是全社会的综合性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做好宣传教育。要让青少年正确认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本质,建立健康的两性交往关系。3、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4、消除学习压力过大的消极影响5、注意青少年早期的心理障碍,并及时予以纠正。

 


逆反心理:是指一种较为稳定的知情意行为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出对各种刺激产生与众不同,与常态相反的心理反应通常表现出对反感的事物和人的对抗或一味反对,而且持续很长时间,一时难以消除。

 


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各种矛盾规律:1、心理闭锁与渴望的矛盾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自卑:是与自我有关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对自已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偏低的心理状态。自卑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障碍。

自卑的产生:主要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1、挫折性自卑心理2、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引起的自卑3、认识性自卑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下列心理需要:1、获得安全感2、满足归属感3、提高自尊心4、增强力量感5、获得友谊和他人的帮助。

中老年人的心理特点:1、心理素质较为稳定2、智力的持续增长和体力的逐渐衰退3、心理负荷较高

 


心理疲劳:有两层含义: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是指由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所造成的精力不足和精神效能降低的现象

 


心理疲劳的症状:1、早晨起床后,浑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佳,甚至不愿意和别人交谈;2、工作学习提不起精神,什么事都懒的做,工作效率低下3、容易冲动,神经过敏,稍遇不顺心的事就大动肝火4、眼睛易疲劳,全身感到不适,经常感到头晕、头痛、腰背酸痛、事业心、腹胀等5、困倦,但躺在床上又不易入睡,食欲不振,口味变化快等

 


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子女逐渐长大,由于学业、事业、婚姻等各种原因,子女们纷纷离开了家庭,原来围着孩子们运转的生活格局突然发生了变化,加上孩子离家所造成的失落感容易使中年人产生伤感,孤独抑郁的心理。

 


家庭空巢综合征调节方法:1、及时进行调节。2、应注意调整自已的生活,利用有较多空闲时间的机会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3、积极投入适合自已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已的生活,扩大自已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4、保持加强与孩子之间、与亲友之间的效和联系。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由于卵巢或睾九功能减退,性激素分泌量日益减少,内分泌功能发生一时性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功能失调的综合症候。女性更年期为45---55岁,男性在55—60岁。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1、生殖系统功能的变化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潮热、出汗、头晕。3、精神症状,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心烦意乱是更年期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性症状。

 


更年期综合征心身症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人以植物性神经系统障碍为主,有的以精神症状为主,大部分人二者兼有,常见的有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更年期偏执等。有以下几种原因:1、生理原因2、

 


认知原因3、人格因素4、生活环境的刺激

 


更年期自我保健:首先,应作好充分心理准备。更年期是人生从生长发育成熟转向衰退的转折时期,是生命中的必然过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其次,提高自我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最后,降低生活和社会的压力也有助于减轻更年期的症状。

退休适应不良的表现:心理上的表现,主要是情绪激动,常见的有1、失落感,是指一种心理上感到若有所失,没着没落,无所事事又无所适从的感觉。2、孤独感,老年人退休后推动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易产生孤独感和“空巢” 孤独感。3自卑感和抑郁感。部分老人退休后感到自己在社会上和家庭里的地位下降了,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了,年老无用了,从而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

 


影响退休适应的因素:1、退休前的思想准备。2、退休前的工作状态和职业3、个性特点4、健康状态5、退休后的生活状况6、经济水平7、社会的支持

 


退休适应不良的防治措施:1、心理上要及早作好退休前的准备工作,计划好退休后生活安排,准备发挥余热,充实退休后的生活2、有条件者继续发挥余热,参加一些适合自已的专业社会活动3、培养一至两种兴趣爱好4、克服心理老化感和不爱活动习惯5、有明显心理障碍者,应及时接受心理与治疗。

 


老年痴呆病:是指在老年期发生的各种病因所痴呆症。痴呆可以由动脉粥样硬化、肿瘤或其他未知的原因造成,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疾病。

 


工作对老年人的作用:1、促进躯体健康2、促进心理健康A工作可以使人心理上得到满足B可以排除老年人的消极情绪C可以使才能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

 

**具有排他性、冲动性、直觉性和隐蔽性的特性。

 


爱情的类型:1、情欲之爱2、游戏之爱3、友谊之爱4、狂爱5、利他主义之爱6、现实之爱

 


影响恋爱的因素:1、生理因素2、社会情感需要3、个性因素

 


恋爱对心理的促进和影响:1、恋爱可以使恋爱中的男女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工作充满干劲,生活充满活力,人处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心境之中,心理功能的协调会大大的增强,可防止各类因心理因素而引起的疾病。2、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A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B性意识的发展必须以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C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D恋爱对自我的个性、社会情感及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影响:恋爱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1、热恋与结婚、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在生活事件量表上是分值很高的事件。2、恋爱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可见,恋爱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同时,它又可能带来各种心理问题。

 


早恋: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青少年过早出现恋情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的生理成熟略有提前,导致心理上**意向的日益早熟2、从心理上来说,青少年自身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3、从社会上来说,学校缺乏正面的性教育。

 


失恋:是指恋爱原一方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的行为给另一方造成心灵的打击。

 


失恋的心理调节:1、要端正认识,并勇敢地面对现实2、适度宣泄消极情绪。A合理化解释B转移情感C情感的升华D其他方式。

夫妻之间的沟通原则:1、与他人沟通前先自我沟通2、要有同情和理解心,用倾听、专注等态度了解对方3、以事论事,不要偏离讨论的话题,清清楚楚地传达你的思想和感受4、选择适宜的时间与地点。

 


婚姻关系发展的阶段:1、婚姻初期2、婚姻发展期3、婚姻稳定期4、老年阶段

 


家庭的四个类型: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扩大家庭4、不完全家庭。按家庭成员完整情况可划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缺家庭;按家庭成员规模划分为小家庭和大家庭;按婚姻状况分为一夫一妻家庭、一夫多妻家庭、一妻多夫家庭、独身家庭、未婚妈妈家庭。

 


家庭的基本功能:1、生物功能2、经济功能3、教育功能4、抚养功能

 


健康家庭具备的特点:1、处处以家庭为第一优先2、夫妻关系稳定,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家庭生活和睦,作为家庭的中坚能控制并平衡家庭的权利。3、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强烈的共同参与与家庭生活的兴趣,使其成为一种需要而非责任感。4、家庭成员互相接纳、尊重、赞美与感激5、家庭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模式。6、健康家庭是一个“压力—有效家庭”

 


健康家庭的维护之道:一、在认知上。1、要有维护家庭健康的意愿2、要了解家庭生活不断成长且必须成长,而成长是终身的,为提高家庭生活品质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二、在态度上。1、处处以家为第一优先。2、尊重彼此间的个别差异,并能无条件地彼此互相接纳3、家内每一个角色应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三、在行动上。1、建立并善用社会支持系统2、寻找保持自我成长以提高家庭生活品质的方法3、时时不断检视自己的家庭品质4、善于沟通

 


性别的同一性:一个人对自己性别的自我认识意识,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自己是男或女,称为性别认同或性别的同一性。

 


儿童期性教育的内容:性教育的开展应始于儿童期,要从刚出生的0岁开始。1、帮助儿童尽早建立和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2、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消除性神秘的心理。3、对性别角色的教育也应适当注意,以培养起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

青春期性意识发展过程特点:青春期的性意识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异性疏远期,亦称之为性疑惑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出于一种罪恶感,努力抑制自己的情感要求,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不愿接近异性、彼此疏远,男女界限分明、喜欢与同性伙伴亲密相处等情况。2、异性向往期,进入青春期中期,也就是十五六岁以后,“异性疏远”心理渐渐为“异性向往”心理所替代,此期有人称为“好感期”。首先,他们开始对性知识发生兴趣。其次,青少年们逐步摆脱心理上的两性隔离状态,开始在同龄异性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爱慕。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少男少女们开始有了目标的尝试。3、恋爱期,这个时期是由青春期青年的过渡阶段。随着两性情感的发展,生理上的进一步成熟及社会的全面影响,青年男女之间开始萌生爱情。

 


青年的性意识活动内容:1、常想到性问题2、性幻想3、性梦

 


性幻想:是一种含有性内容的想象,也是指自编、自演的带有性色彩的“连续故事”。它起到了一种补偿的作用,以达到宣泄内心的压抑,起到对心理冲突的平息和抚慰的作用。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

 


性梦:是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梦中出现与性内容有关的梦境,可以在梦中与异性嬉戏交欢,发生性行为,如亲吻、抚摸、拥抱、性交等。

夫妻之间的沟通原则:1、与他人沟通前先自我沟通2、要有同情和理解心,用倾听、专注等态度了解对方3、以事论事,不要偏离讨论的话题,清清楚楚地传达你的思想和感受4、选择适宜的时间与地点。

 


婚姻关系发展的阶段:1、婚姻初期2、婚姻发展期3、婚姻稳定期4、老年阶段

 


家庭的四个类型: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扩大家庭4、不完全家庭。按家庭成员完整情况可划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缺家庭;按家庭成员规模划分为小家庭和大家庭;按婚姻状况分为一夫一妻家庭、一夫多妻家庭、一妻多夫家庭、独身家庭、未婚妈妈家庭。

 


家庭的基本功能:1、生物功能2、经济功能3、教育功能4、抚养功能

 


健康家庭具备的特点:1、处处以家庭为第一优先2、夫妻关系稳定,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家庭生活和睦,作为家庭的中坚能控制并平衡家庭的权利。3、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强烈的共同参与与家庭生活的兴趣,使其成为一种需要而非责任感。4、家庭成员互相接纳、尊重、赞美与感激5、家庭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模式。6、健康家庭是一个“压力—有效家庭”

 


健康家庭的维护之道:一、在认知上。1、要有维护家庭健康的意愿2、要了解家庭生活不断成长且必须成长,而成长是终身的,为提高家庭生活品质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二、在态度上。1、处处以家为第一优先。2、尊重彼此间的个别差异,并能无条件地彼此互相接纳3、家内每一个角色应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三、在行动上。1、建立并善用社会支持系统2、寻找保持自我成长以提高家庭生活品质的方法3、时时不断检视自己的家庭品质4、善于沟通

 


性别的同一性:一个人对自己性别的自我认识意识,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自己是男或女,称为性别认同或性别的同一性。

夫妻之间的沟通原则:1、与他人沟通前先自我沟通2、要有同情和理解心,用倾听、专注等态度了解对方3、以事论事,不要偏离讨论的话题,清清楚楚地传达你的思想和感受4、选择适宜的时间与地点。

 


婚姻关系发展的阶段:1、婚姻初期2、婚姻发展期3、婚姻稳定期4、老年阶段

 


家庭的四个类型: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扩大家庭4、不完全家庭。按家庭成员完整情况可划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缺家庭;按家庭成员规模划分为小家庭和大家庭;按婚姻状况分为一夫一妻家庭、一夫多妻家庭、一妻多夫家庭、独身家庭、未婚妈妈家庭。

 


家庭的基本功能:1、生物功能2、经济功能3、教育功能4、抚养功能

 


健康家庭具备的特点:1、处处以家庭为第一优先2、夫妻关系稳定,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家庭生活和睦,作为家庭的中坚能控制并平衡家庭的权利。3、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强烈的共同参与与家庭生活的兴趣,使其成为一种需要而非责任感。4、家庭成员互相接纳、尊重、赞美与感激5、家庭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模式。6、健康家庭是一个“压力—有效家庭”
 


两性性意识及性行为的比较:1、性反应的比较。第一,男性的必兴奋“启动迅速”,但持续时间较短,通常能在女性之前达到性高潮;而女性的性反应来的较为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第二,男性在性高潮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再次充分勃起和射精,这一时期被称为不应期,而在女性的性反应周期中,不存在不应期,如果有适当的性刺激,可能立刻唤起性反应,再次或多次出现性高潮。2、性欲和性行为表达的比较。

 


在性活动中,男性往往担任主动的角色,表达性欲的方式直接而坦率,而女性则表现较为含蓄,往往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性欲,且平稳而节制。3、性感的差异。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她们与男性的不同性感,男性只有一个性唤起部位,而女性到少有三个性唤起中心。

性功能障碍:是指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者在正常性行为中不能获得性的满足的一类障碍。

 


性功能障碍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器质性特点:慢性持续发展的性功能减退。功能性的特点是:波动性的性功能障碍,明显地随着情景或心理状况的改变而变化,心理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功能性性功能障碍:又叫心因性性功能障碍,是指性活动过程中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性兴奋缺乏,不能产生满意的性生理反应,致使性反应周期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活动不良,不能圆满地完成性交活动。

 


功能性性功能障碍1、性欲抑制2、性兴奋抑制3、性高潮抑制4、其他性功能障碍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性欲倒错等。是指与社会性道德规范明显不一致的异常性行为,表现为寻求性欲满足对象的歪曲与性行为方式的异常。

 


性心理障碍的特点:1、性心理障碍患者一般没有突出的人格障碍2、他们大多数并非性欲亢进之徒3、不一定是道德败坏的流氓分子或犯罪分子4、他们对自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有充分的辨认能力5、性心理障碍不包括心理生理障碍时的性功能障碍

 


性心理障碍的种类:1、性指向障碍2、性偏好障碍3、性身份障碍

恋物癖:受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联想驱使,反复出现收集异性使用的某种无生命物体的企图和行为。

 


露阴癖:是指在不适当的环境中对异性公开显露自己的生殖器,引起异性紧张情绪反应,从而获得快感的一种性偏离现象。

 


易性癖: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表现为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不满和否定,患者不仅在装扮上刻意变成异性,而且还强烈地谋求在解剖生理结构上也转换成异性。

 

性心理的基本原则:1、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2、收集详细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资料3、明确来访者的问题,区分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A区分属于一般的性问题还是性功能障碍或性心理障碍B区别由心理因素还是由器官性疾病所C判断来访者有无主动求治的要求。4、夫妻共同治疗5保密的原则


考试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考试引起适度的焦虑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和生理能量,全力以赴地进行考试,使自己的学识得以充分发挥。但少数学生可因过度情绪紧张而出现焦虑,从而影响考试的发挥。这种情况称之为“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1、一些党性把分数看的太重,对以往的失败心有余悸2、自尊心过强,又缺乏自信,担心考试失败受到处罚或被别人看不起3、心理素质不高是出现焦虑的基础。

 


处理考试焦虑的要点:1、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2、认真制定学习和复习计划3、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4、学会自我暗示和放松5、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产生厌学的原因:1、教师教学效果不好,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教师责任心不强,在教学上随便应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在学业上的有效帮助,学习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最终推动了对学习的兴趣3、一些文化不高且有偏见的父母,认为孩子读书花钱不划算,这种观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消除厌学情绪:1、应向学生灌输知识重要性的意识2、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3、老师应该讲究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恐怖症:是指学生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外部原因,只因本人心理上的原因而对上学表现出高度的恐惧和不安的现象。

 


产生学校恐怖症的原因:1、遗传素质2、家庭因素,父母或他人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强烈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3、学校因素,教师过分严厉,对学生的某些缺点采取讽刺挖苦或简单粗暴的作法。

 


如何治疗学校恐怖症:以心理治疗为主,治疗时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重点是改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家长和教师对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适应外界环境,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多与伙伴和同学们交往。

在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卫生工作:1、减轻学生负担,注意用脑卫生2、密切师生的关系3、正确对待考试,克服考试的消极作用A考试不可过多B不以一次考试分数评价学生C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D重大考试前要科学地组织复习E对考试不佳的学生或未能做出的题目,要帮助分析原因4、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在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特色的身心组织。

 


人格的特性:1、人格是许多不同特性的统一体。2、个人的特性在人格体系中,表现出相当的恒常性3、独立性4、社会化的客体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物理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1、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表明,让儿童经常观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往往使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增多。3、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组成善、出生顺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对人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4、学校因素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学校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包括教师的影响、同学之间的影响、学习过程的影响。

 


如何塑造和优化自我的人格: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2、扬长避短,优化组合3、树立榜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4、积极交往,参与活动。

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任何情绪活动伴随着生理、生化的变化 。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达到心身和谐,不仅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而且有利于身体内部动态平衡。

 


如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1、养成乐观开朗,心胸开阔的个性2、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系指人们通过手势、表情、语言或动作等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对于调节自我情绪,尤其是紧张和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3、适当疏泄情绪。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不能等同于对情绪的抑制或压抑。4、转移注意力,在短暂的某一刻,一个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因此,当你把注意力转向中性或愉

快的事情上时,可以把你从消极的思维和观念中解脱出来,达到调控情绪的目的。5、理性认知重建。人们的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和解释将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可以用调整、改变认知的方式改变消极的情绪反应6、获取社会支持。

 


间接疏泄法:是在脱离引发强烈情绪状态时,允许直接或间接表达其情绪体验与反应。可分为直接疏泄法和间接疏泄法。

 


直接疏泄法:是在刺激引发情绪反应之后,即时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间接疏泄法:是在脱离引发强烈情绪的情境之后,的向与情境无关的人表达内心感受,发泄自己的愤怒、悲伤、苦恼等体验。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有以下五种:1、任意的推断2、过分概括化3、选择性概括4、非黑

 


即白的思维5、夸大或缩小。

 


针对以上这些不良的认知评价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贝尔提出相应的调节方法,这个方法有三个步骤:
1、识别歪曲思维
2、挑战歪曲的思维
3、理性认知的重建

 


社会支持:又称社会网络,是指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具有减轻应激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本文标签:四川小自考 串讲笔记 2005年10月“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串讲资料(北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xzk.net

本文地址:http://www.scxzk.net/html/cj/3595.html


《四川小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2005年10月“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串讲资料(北》的文章

四川小自考-便捷服务